Prof.:
电子产业正在走向没落,以手电为例中有二家企业盈利,其余都亏损;出口纺织品遇到前所未有的国外冲突;房地产业及其所拉动的钢铁及煤炭产业也正在向低谷游动;汽车正因为国际油价上涨而遇到障碍。四年前启动的中国消费动力-住房和汽车接近尾声。下面什么是中国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的产业呢。
请读者一起讨论!
Stu.:
中国经济是否应该保持高速增长都是个问题。。
强调经济增长不过是暴发户的心态而已。
Prof.:
我们不应该讨论前提,而应该讨论问题本身。难道还有不增长就可以致富的方法吗?或者说你认为中国可以致富了吗?先别把致富的结果告诉我,先解决有什么可以致富的方法?你能说说中国那些行业还能够持续增长吗?
Stu.:
宏观上的经济增长,和单一行业的增长是不可放在一起谈论的。更不可以联系到单一企业的突出和个人的致富。。逻辑上太弱。
要研究中国产业的持续增长性,必须限定一个时间段,比如5年内,这5年内有一些变量是给定的。比如能源价格上升,比如网络的进一步深入重构其他行业。我们必须看到基于互联网的力量。这种基于技术进步的不确定性的分析只具有猜测的意味。对于中国来说,如果真的要说将来5年有哪些行业是将突飞的,那么主导经济结构改变的金融业将是一个。今年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国外银行纷纷入股国内银行。比如新加坡星展收购广发,英格兰皇家持股中行。
我的意思是,讨论一个行业的增长性其实和宏观打不上太大的关系。快速增长了那么多年,中国可以说是已经很有偏离均衡增长路径的可能,这个猜想基于组织的生成能力要比经济规模的扩张来得慢,如果经济一直保持一种极高速增长,几乎可以判断存在组织不完善的问题。这种代价就是在增长的过程中经济组织的不完善化。这也许在GDP的统计上无法反映,但是NGO组织的缺乏导致的是很多社会性问题和社会心态的变化。这种变化,以社会学的角度看,是不可逆的。
所以,如果政府不干预这个经济体,或者以宏观调控给经济增长降温。那么这5年可能就是一些经济组织中的“脉络”的发展黄金时点。我们所谈的创业,正是要从这些脉络的不完善中寻找机会。
Prof.:
那是否是说组织越完善,产业的经济增长潜力越大,这个命题也十分值得实证。
按一般均衡思路,不存在局部的组织完善,如果完善必须同时完善。这样,单一产业快速增长就无法从这个思路中得到。
绕开这个思路,就余下政府干预和机会了,1984年以后,中国快速增长主要是家电为代表的日用品需求增长拉动的,虽然工资收入上涨是一个原因,但些部分的需求旺盛更为重要。1998年经济启动,先是基础设施建设,但消费不旺,出台了低利率政策、利息税,来抑制储蓄,还不见效果,再出台房地产和汽车按揭贷款政策,终于启动了。期间,国际产业转移也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收益,中国成为电子装备的加工大国。现在很多矛盾出来了,各方面都采取抑制性政策。国际上也难以找到有重大突破的产业,在此种情况下,中国进一步可以发展产业是什么呢?如果没有这样的产业增长和收入增加都难以讨论。
Stu.:在分割的经济体下面,组织的不同时完善是完全可能的。要知道在改革以前,中国的经济与其说是一个国家的经济,不如说是十多个省份的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