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以后台支持人才济济而闻名的印度陷入了国内服务业合格员工日益紧缺的尴尬境地,尽管印度的人才随时可能夺走美国人的饭碗。
这轮人才紧缺波及多个行业,但科技行业的情况最令人担忧。科技行业的薪资水平正以每年15%的速度提升,呼叫服务中心和软件企业竞相争夺日显不足的人才资源。咨询公司麦肯锡(McKinsey & Co., Inc.)称,最早在2010年,印度的信息技术行业就可能出现50万人的缺口,这将削弱印度作为投资目的地的吸引力。
即使企业近期仍能找到需要的人才,但如果薪资水平长时间保持上升趋势,印度的竞争力前景也令人担忧,外国企业在进行全球外包时会三思而行。印度的人才紧缺,使俄罗斯等竞争对手在软件设计和解决方案等高端外包市场赢得了更大的生存空间,也使得英语普及的菲律宾等有志大力发展外包行业的国家能在呼叫服务中心领域大展拳脚。
印度班加罗尔软件公司Iqura Technologies的董事总经理萨拉夫(Anand Saraf)称,有很多应届毕业生根本没法雇来干活。他说,由于印度薪资水平上升,他有许多合同都被菲律宾、波兰等国的竞争对手抢走了,印度的商业成本日益高昂起来。
印度陈旧的高等教育体系是造成人才短缺的核心问题。印度每年有300万应届毕业生走向社会,但人才水平层次不齐,许多人根本不能雇来干活。部分有才华的应聘者足以满足印度经济现代化进程中的第一波人才需求热潮时,这不是什么问题。但随著印度经济的蓬勃发展,众多企业的销售额和经营规模都在不断扩大,每年应届毕业生中的佼佼者更快地被一些企业招走,更多的企业发现很难找到高素质、薪资要求适中的人才,无论是最低级的接线员职位,还是最高管理人士等等。
当然,有些企业是不愁招不到好职员的。印度国内数一数二的软件公司,如Infosys Technologies Ltd.,依然能吸引来源源不断的、有经验的应聘者。其他公司,包括美国大公司,只能在孟买和班加罗尔等大城市支付高额的薪资来吸引Infosys等挑剩下的人才。
人才短缺并不仅仅出现在印度。美国也正在慢慢陷入类似的尴尬,主要是因为婴儿潮一代的提前退休,一些岗位后继无人。麦肯锡称,中国的人才短缺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许多毕业生的居住地远离有大量人才需求的城市,而他们又不愿意离开原居住地。
激烈的争夺使印度经验丰富的人才身价倍增。雇员们纷纷跳槽以获得更高的薪资收入,这使得人才流失率已达到畸高的地步。在科技、银行、航空等一些快速发展的行业,业内管理人士、飞行员以及工程师们2005年的薪资涨幅为25%-30%不等。
既然不愿雇佣不称职的毕业生,企业只能调整策略,力图培养和留住有价值的雇员。印度软件公司Sierra Atlantic请中层经理人员观看宣扬团队合作精神的战争影片《十二金刚》(The Dirty Dozen)等,希望以此来减少人员流失。曾为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 Co.)外包子公司的Genpact,已在5个城市设立了现场招聘点。
人才争夺的竞争非常激烈。印度最大的建筑公司Larsen & Toubro Ltd.近几年的薪资水平虽然增长了一倍,一年内还是流失了800名有经验的工程师,这些工程师都去了软件公司和跨国工程公司。
作为回应,该公司展开了全球性的招聘行动,以最高10万美元的年薪试图将流失到外国竞争对手那里的人才再吸引回来。10万美元在印度可是很大一笔钱,目前印度国内的年平均收入只有区区620美元。为了应对可能流失更多工程师的局面,该公司设立了一个内部信息技术解决方案部门L&T Infotech,让员工不必辞职也能扩展技能。
L&T董事长纳伊克(A.M. Naik)称,印度有很多工程师,但大多数都毕业于普通的私立工程学院。“我花在人力资源上的时间要比实际工作还多,”他抱怨称,“人才问题将决定未来利润争夺战的输赢。”
企业管理和教育人士称,印度面临的长期挑战是如何改进高等教育体系。印度高等学校毕业生只有不到10%的人选择继续深造,大大低于美国的64%。许多人发现,印度的许多学院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英殖民地时代。
“除非教育体系有很大的改变,否则未来我们还是得不到足够的称职员工,”印度最大的软件公司Tata Consultancy Services的首席执行长S. Ramadorai表示。
在印度,大约有12家最好的商业和科技学校可与美国的常青藤学校比肩。这些学校培养的世界级毕业生构成了印度企业界的中坚力量。但在印度总数17,000所学院和大学中,这些学校的数量实在是微不足道。印度大多数高等院校都因官僚主义、缺乏优秀教师以及僵化的教纲而被诟病。
Dhirubhai Ambani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的教授Shiv Visvanathan称,政治决策使得学生们无法获得足够的资源。印度许多州立学院都由政治人士控制,他们为学院安排获取必要的执照许可,作为回报从学院收入中分得一杯羹。因此,学院的经营重点放在了盈利,而不是学术上。一些学院的图书馆里没有书,教室也不够。
印度政府试图通过实施改善第三产业教育等计划,在教育改革方面取得进展。一些专家相信印度教育体系通过改革,最终会适应全球经济的需要。但这种改变可能不会很快到来。
与此同时,找不到工作的新毕业生总数估计已超过500万人,而且预计还会不断增加。萨拉夫所在的Iqura公司也有猎头招聘业务,他说,大多数信息技术公司现在根本都不看工作经验两年以下的应聘简历。他经常收到毕业生的求职申请,简历里他们学习的都是过时的电脑语言。
“我甚至不得不告诉新员工不要穿拖鞋参加商务会议,”他说。
这轮人才紧缺波及多个行业,但科技行业的情况最令人担忧。科技行业的薪资水平正以每年15%的速度提升,呼叫服务中心和软件企业竞相争夺日显不足的人才资源。咨询公司麦肯锡(McKinsey & Co., Inc.)称,最早在2010年,印度的信息技术行业就可能出现50万人的缺口,这将削弱印度作为投资目的地的吸引力。
即使企业近期仍能找到需要的人才,但如果薪资水平长时间保持上升趋势,印度的竞争力前景也令人担忧,外国企业在进行全球外包时会三思而行。印度的人才紧缺,使俄罗斯等竞争对手在软件设计和解决方案等高端外包市场赢得了更大的生存空间,也使得英语普及的菲律宾等有志大力发展外包行业的国家能在呼叫服务中心领域大展拳脚。
印度班加罗尔软件公司Iqura Technologies的董事总经理萨拉夫(Anand Saraf)称,有很多应届毕业生根本没法雇来干活。他说,由于印度薪资水平上升,他有许多合同都被菲律宾、波兰等国的竞争对手抢走了,印度的商业成本日益高昂起来。
印度陈旧的高等教育体系是造成人才短缺的核心问题。印度每年有300万应届毕业生走向社会,但人才水平层次不齐,许多人根本不能雇来干活。部分有才华的应聘者足以满足印度经济现代化进程中的第一波人才需求热潮时,这不是什么问题。但随著印度经济的蓬勃发展,众多企业的销售额和经营规模都在不断扩大,每年应届毕业生中的佼佼者更快地被一些企业招走,更多的企业发现很难找到高素质、薪资要求适中的人才,无论是最低级的接线员职位,还是最高管理人士等等。
当然,有些企业是不愁招不到好职员的。印度国内数一数二的软件公司,如Infosys Technologies Ltd.,依然能吸引来源源不断的、有经验的应聘者。其他公司,包括美国大公司,只能在孟买和班加罗尔等大城市支付高额的薪资来吸引Infosys等挑剩下的人才。
人才短缺并不仅仅出现在印度。美国也正在慢慢陷入类似的尴尬,主要是因为婴儿潮一代的提前退休,一些岗位后继无人。麦肯锡称,中国的人才短缺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许多毕业生的居住地远离有大量人才需求的城市,而他们又不愿意离开原居住地。
激烈的争夺使印度经验丰富的人才身价倍增。雇员们纷纷跳槽以获得更高的薪资收入,这使得人才流失率已达到畸高的地步。在科技、银行、航空等一些快速发展的行业,业内管理人士、飞行员以及工程师们2005年的薪资涨幅为25%-30%不等。
既然不愿雇佣不称职的毕业生,企业只能调整策略,力图培养和留住有价值的雇员。印度软件公司Sierra Atlantic请中层经理人员观看宣扬团队合作精神的战争影片《十二金刚》(The Dirty Dozen)等,希望以此来减少人员流失。曾为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 Co.)外包子公司的Genpact,已在5个城市设立了现场招聘点。
人才争夺的竞争非常激烈。印度最大的建筑公司Larsen & Toubro Ltd.近几年的薪资水平虽然增长了一倍,一年内还是流失了800名有经验的工程师,这些工程师都去了软件公司和跨国工程公司。
作为回应,该公司展开了全球性的招聘行动,以最高10万美元的年薪试图将流失到外国竞争对手那里的人才再吸引回来。10万美元在印度可是很大一笔钱,目前印度国内的年平均收入只有区区620美元。为了应对可能流失更多工程师的局面,该公司设立了一个内部信息技术解决方案部门L&T Infotech,让员工不必辞职也能扩展技能。
L&T董事长纳伊克(A.M. Naik)称,印度有很多工程师,但大多数都毕业于普通的私立工程学院。“我花在人力资源上的时间要比实际工作还多,”他抱怨称,“人才问题将决定未来利润争夺战的输赢。”
企业管理和教育人士称,印度面临的长期挑战是如何改进高等教育体系。印度高等学校毕业生只有不到10%的人选择继续深造,大大低于美国的64%。许多人发现,印度的许多学院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英殖民地时代。
“除非教育体系有很大的改变,否则未来我们还是得不到足够的称职员工,”印度最大的软件公司Tata Consultancy Services的首席执行长S. Ramadorai表示。
在印度,大约有12家最好的商业和科技学校可与美国的常青藤学校比肩。这些学校培养的世界级毕业生构成了印度企业界的中坚力量。但在印度总数17,000所学院和大学中,这些学校的数量实在是微不足道。印度大多数高等院校都因官僚主义、缺乏优秀教师以及僵化的教纲而被诟病。
Dhirubhai Ambani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的教授Shiv Visvanathan称,政治决策使得学生们无法获得足够的资源。印度许多州立学院都由政治人士控制,他们为学院安排获取必要的执照许可,作为回报从学院收入中分得一杯羹。因此,学院的经营重点放在了盈利,而不是学术上。一些学院的图书馆里没有书,教室也不够。
印度政府试图通过实施改善第三产业教育等计划,在教育改革方面取得进展。一些专家相信印度教育体系通过改革,最终会适应全球经济的需要。但这种改变可能不会很快到来。
与此同时,找不到工作的新毕业生总数估计已超过500万人,而且预计还会不断增加。萨拉夫所在的Iqura公司也有猎头招聘业务,他说,大多数信息技术公司现在根本都不看工作经验两年以下的应聘简历。他经常收到毕业生的求职申请,简历里他们学习的都是过时的电脑语言。
“我甚至不得不告诉新员工不要穿拖鞋参加商务会议,”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