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9.9%之肩:一次黄金增长之旅的可能
本报记者 郑鸣鸣
北京报道
“如果今年气侯不好,粮食减产了,粮价再上涨,那就是百价上涨了。”年关将近,出现在1月25日国务院新闻发布会上的李德水的话很能引起老百姓的共鸣。
作为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名闻京枢不足为奇,但如今连街道上收起液化气罐改烧煤球的老太太也开始关心他口中的数字。
也许没有多少烧煤球的老太太分得清通胀与通缩的区别,但消费价格指数变动背后的物价却是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
幸好李德水这次带来的数字令人放心———2005年我国物价涨幅全线回落,居民消费价格仅上涨1.8%。
但情况显然比看起来要复杂得多,连被中外记者包围的李德水也不敢下结论:“通胀、通缩一线间,我们两种可能都要去关注,都要努力防止它”。
当然,25日这一天,李德水还带来了更多的好消息。
经初步核算,2005年中国GDP总量为18232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9%———这是中国经济增长率连续第四个年头超过9%。
对于李德水来说,这次的报喜其实是35天来的第二次。
2005年12月20日,李德水向全世界宣布,经过全国范围的经济普查,2004年GDP现价总量达到159878亿元,比年报快报核算数增多2.3万亿元,增加16.8%。
之后,进入2006年1月,李德水进一步公布了1993年到2003年的GDP修订增长率,除1998年与修订前持平之外,其他年份的增长率均在修订后有所上调。
如果说过去若干年,中国经济的增长故事已经“看上去很美”,那么如今李德水似乎是在告诉全世界,其实事实更美。
消费的力量
经济学家们把投资、出口和消费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在刚刚过去的一年,消费一直被视为中国经济的“软肋”,“启动内需”之说不绝于耳。不过现在看来,情况似乎正在好转。一组数据可作证明:几天前的1月18日,万事达卡国际公布了最新的消费者信心指数(MasterIndex)显示,中国消费者的信心十足,在生活质量、经济和固定收入的信心继续创新高,总体信心指数得分达82.3,位居全球第三。
李德水也带来了更有说服力的数据,“按照初步核算的结果,2005年三大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消费是33.3%,投资是48.8%,进出口是17.9%。消费对于经济的贡献率超过进出口。”
仅仅半年前,根据对2005年上半年的分析,消费对于经济的贡献率在24.2%。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姚景源当时的分析是,“整个中国经济确实是投资和出口拉动为主。”
如今看来,中国经济可能正逐渐改变原先的投资为主,消费为辅的增长模式,而逐步进入新的以投资、消费共同拉动经济的增长时代。
李德水感慨,“消费需求,我们去年商品零售总额增长12点多,请问世界上有几个国家的商品零售总额增长这么快?”
详细的数据是: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177亿元,比上年增长12.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0%,实际增速比上年加快1.8个百分点(12月份6850亿元,增长12.5%)。餐饮业零售额增长17.7%。
这些数字使李德水对于未来也乐观起来:“将来必然是逐步地向扩大消费、提高消费的经济增长贡献率这个方向努力,趋势是很明显的。”
另一个喜人的变化是,中国经济过分消耗资源的情况有所好转。
2005年在维持9.9%的经济增长速度的情况下,中国原油和成品油消费总量减少了0.5%,2005年中国原油和成品油的净进口也减少了5.3%。
“这是令人鼓舞的一个数字,说明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中潜力很大,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潜力也是很大的。”李德水有些笑意。
美好的黄金增长之旅?
在西方经济学的经典教材中,“滞胀”(经济增长停滞伴随通货膨胀)曾是那么令人深恶痛绝。反过来,人们都会期盼高增长和低通胀的黄金期。
那么,中国美好的增长黄金时期到来了吗?
按照学界观点,在各种资源等承载的条件下,中国可以支撑的最高经济增长率应该在9%左右,此为潜在增长率。参考历史经验,中国经济增速达到潜在增长率后维持一般难以超过3年。
但从2002年到2004,中国经济增长率分别达到9.1%,10%,10.1%,再加上刚刚公布的2005年的9.9%。经济增速已经连续4年超过9%。
新的数字正带来新的猜想。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形势分析组沈利生认为,增长率上升,意味着潜在的增长率比过去认为的要高,同时中国经济连续4年增幅达到9%以上,意味着经济周期被延长,中国可能进入持续高速增长的黄金期。
根据经济普查后的数字,2004年的经济增长率为10.1%,比此前调高0.6%。相应,1979-2004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修订为9.6%,比原核算数提高了0.2个百分点。其中,“十五”时期的后4年(2002-2005),经济增长率分别被提高0.5、0.7、0.5个百分点,达到9%、10%、10.1%。而居民消费价格(CPI)很低,分别只有-0.8%、1.2%、3.9%。
2005年经济增长9.9%,CPI同比只增长1.8%。
李德水说,整个世界经济去年和今年都处在高增长、低通胀、高就业的景气的时期,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周期。“去年全世界的CPI增长率也就是2.7%,都比较正常。”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张立群指出,随着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活动趋于稳定,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源头性拉动因素开始稳定。“预计车、房购买活动将趋于成熟和稳定,并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较为持久的动力。”
有专家指出,由于计划体制逐步转向市场体制,同时生活资料商品进入买方市场,“中国经济的波动变小,稳定性增强”。
来自投资的隐忧
不过,隐忧同样不容忽视。“换届之年一般是大的投资之年”,这是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的许小年教授,经过多年的数据比较研究而提出的观点。
而2006年,作为“十一五”计划的开局之年,恰恰也是很多地方政府的换届之年。
目前,从各地已经公布的“十一五”规划来看,一些地方政府大的投资似已山雨欲来。
以东部某省为例,在其近期召开的重点建设工作会议上,该省2006年共安排重点项目402个,拟投资5000亿元。相当于2004年该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倍以上,2005年前11个月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的3倍以上。从全国来看,投资的总规模也仍然很大。
李德水在发布会上说:到2005年年底,全社会投资施工项目总规模为25万亿—26万亿元,新开工的项目是186476亿,增长了226亿。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位专家,对这种趋势表达出了担忧,政府投资因素对经济的波动影响很大,可能会给经济带来新的不稳定因素。”
李德水也说,“我们要努力地从宏观上控制固定资产投资,防止固定资产投资的反弹”。
无独有偶,就在1月24日举行的国家发改委新闻会上,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副局长朱宏任指出,2006年,国际国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我国经济继续平稳较快发展。但是,“经济运行的不确定因素进一步增加。”
所谓不确定性因素,就是难以确定的未知因素。它可能导致经济的大起大落。而还有专家指出,另一方面,居民消费也可能受到各种不可知的因素影响,而使得居民降低对未来的收入心理预期,进而减少消费,导致经济不景气。
按照发改委的分析,引起经济运行的不确定因素,除贸易摩擦逐渐增多等外部因素之外,从国内环境看,资源和环境的约束进一步加大;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重大公共突发事件呈上升趋势;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等诸多因素———“都给经济的平稳运行带来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