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讨论会总结(2010.10.30)
一、什么是理性人?
1、偏好有序。即为关于人面对众多可选消费组合之间的偏好关系的三个公理:完备性complete,反身性reflexive,传递性transitive。
2、偏好稳定。一个人基本的口味、品味不变。
3、权衡得失。他会比较据他所知的各个可选消费组合的收益和成本,并选择收益大于成本那一项。(为什么只要EU-C>0他就会去这件事呢?)
以上的第二和第三点其实是包括在第一点里面的,即符合偏好有序的三个公理就意味着偏好稳定和权衡得失。(为什么?)
二、一个理论或模型的基本假设是不是一定要与所谓的真实情况切合,它才能用于解释和推断现实?
1、不必。事实上也不存在任何一个理论可以把所谓的真实世界描述完整。
2、“现象解释不了现象。”一个有解释力的理论必然是经过对所观察到的现象的抽象,萃取出一类貌似不同的现象的共通规律。
3、我们建立某个具体的理论或模型总是有其具体应用目的的,把复杂的世界简化正是为了使现象便于认识使问题便于解决,而把无关要旨的因素去掉。就像虽然一张小小的画在纸上的珠海地图并不真实,但对于寻路者来说,足矣。对寻路者的目的来说,把整个珠海完完全全的重建一遍,既多此一举也不可能实现。地图的价值正在于它够“假”,假得小巧玲珑。
4、评判一个理论是较好还是较坏的标准是要看它的应用效果。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差不多意思。
三、为什么基于理性人基本假定的经济学理论会起作用?
1、依我们生活经验的直观判断,大部分人的大部分行为都符合我们所说的理性人行为。
2、如果说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是理性人,而有百分之十是非理性人,即他们的行为是随机的。根据大数定理,那些不理性行为的效果会相互抵消,所以我们用理性人假设来推断整个社会群体的总体上的行为效果,即使有误差也是很小的。
3、经济学的传统是试图用一个统一的框架是解释世事,那它就必须假设(或者说相信)所有人都应该有一些共通的性质。我们不用“理性人”来描述这种人所共有的性质,难道用“非理性人”吗?如果说假设人都是理性的推不出有意义的结论,那么假设人都是不理性的能推出有意义的结论么?
4、从进化论自然选择、优胜劣汰的视角来看,在社会进化的过程中、人成长的过程中、企业求生存的过程中,无所不在的竞争机制会把非理性的行为一一清楚掉。或许有人有非理性的行为存在过,但竞争机制很快就会教会你怎么吸取教训。在竞争无所不在这个约束下,你要么弃暗投明,要么自取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