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毕业生就业高潮,沪上各高校正加紧开展有关创业的教育、培训、活动。上海师大举办为期一个月的“大学生自主创业节”,推出商业法律知识竞赛、模拟创业大赛、自主创业讲座等活动,上千名学生积极参与;二工大一批毕业生筹划了20多个创业项目,将借助校园招聘会舞台,自我推广,吸引志同道合者共同创业。在大学生创业热潮起起伏伏后,上海高校创业教育如今渐入“佳境”。
“如果绘制一条高校学子的创业曲线,以1998年为起点,曲线急剧上升,到1999年、2000年达到最高点,之后开始下滑,近两年则平缓而稳健。”教育界人士这样分析。创业曲线从高点下滑,主要原因是不少学子缺乏资金,缺少团队组建和社会实践经验,致使创业受挫。创业路尽管艰辛,但不少高校的调研显示,仍有50%以上学子有创业愿望。
事实让越来越多高校意识到:创业教育不应过分追求“立竿见影”,更重要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开展创业教育是高校的责任,学校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就业竞争,也要鼓励他们为社会创造就业岗位。
创业教育让学生对创业形成了一定知识储备和正确定位。目前,本市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创业课程和培训,包括公司运作方式、财务流程、市场分析、战略管理、人力资源建设等内容。应邀来高校开设创业讲座的,既有大公司总经理,也有小企业老板。学校认为:应该让学生了解不同层次和类别的创业。以前学生创业喜欢把目标定位在高科技大项目上,这给创业带来巨大风险和压力;对许多学生来说,宜选择一些低成本、低风险的项目入手,放下架子去创业。
高校创业教育设计平台,让学生实战演练。外贸学院构建创业模拟运营平台。学生想办“公司”,在这个平台上,学校提供工商登记、注册、政策咨询等一系列模拟服务。“公司”可以承接校内业务,比如学校要办书市,就委托学生“公司”操办;“公司”也可以通过校办企业,把触角延伸到校外市场。上海交大引导学生团队在社会实践中收集市场信息,在此基础上建立创新创业项目,学校的科技创新基金提供支撑。化工学院学生小薛发现,汽车挡风玻璃容易起雾,而市场上还没有合适的产品解决这一问题。小薛利用专长,和同学一起,用微纳米材料研制出一防止玻璃起雾喷剂,申请了专利。在深入了解市场需求后,小薛正筹划依托这一产品自己创业。